先天性因子XI缺乏症(FXI
CD;2019年ICD-10-CM:D68.2)是一种由于凝血因子FXI水平降低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血性疾病。FXI CD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患病率约为1:1,000,000(无论性别),且在所有人种和种族中均有发病。然而由于“奠基者效应”,某些突变在若干种族人群中更为常见。重度FXI缺乏症在德系犹太人群体中的患病率最高,约为1/450,而突变携带者约占该人群的5%-10%。1-3
该疾病的其它命名还包括Rosenthal综合征、血浆凝血活酶前质缺乏症和血友病C。
血浆FXI以同二聚体形式与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结合并循环于血液中,其半衰期约为50小时。FXI被FXIIa裂解而激活成FXIa,进而暴露FXIa同二聚体催化结构域上的底物结合位点。 2、4
根据传统的凝血级联模型,FXI是连接接触活化途径和FIX活化的纽带。这一认识是基于研究体外凝血的aPTT试验,其中FXII在与负电荷表面或检测试剂接触后激活,进而活化FXI。然而目前的证据显示,在血管损伤后,组织因子-FVIIa诱导的初始“凝血酶爆发”之后,血小板表面的凝血酶(FIIa)是 FXI主要的生理性激活剂。体内携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多聚体(多聚磷酸盐)作为可能的辅因子,可进一步增强凝血酶诱导的FXI活化。FXIa亦可发生自我活化。虽然凝血酶诱导的FXI活化似乎在止血机制中发挥有一定作用,但在体内止血过程中FXIIa介导的FXI活化并非必需。 1、3-6
FXI在止血和纤溶过程中的作用。
TF,组织因子
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
TAFI,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FXI并非凝血酶生成级联反应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其主要功能可能在于其它方面,例如对损伤或注射的生理反应。1、4、7FXI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可能比在止血中的作用更加重要。重度FXI CD患者似乎缺血性中风的风险降低(而非心肌梗死),且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率降低。相反,内源性或外源性FXI活性水平升高可能与血栓风险的增加相关。2、5
目前已报道的FXI基因(4号染色体)突变类型超过200种,但在德系犹太人群体中有两种突变占等位基因变异的90%以上。其中一种突变(Glu117stop;II型)导致无效表型,而另一种突变(Phe283Leu;III型)因对二聚体化的干扰而导致蛋白质分泌减少。在其他犹太人种和起源于北非和中东的阿拉伯人中也发现有II型突变。在法国巴斯克人及法国其它地区、意大利、英国和韩国,由于“奠基者效应”,其他一些特异性突变亦有报道。1-3
大部分FXI突变通过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二聚体化、分泌或其功能,进而导致血浆活性降低。杂合子患者可能具中等活性水平。尽管该疾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某些突变的杂合子可能因野生型蛋白和突变蛋白组成的异二聚体不能分泌而产生显性负效应,进而导致临床观察到的表现型变异。常染色体显性突变更多见于非犹太人后裔。1、2、8
FXI活性缺乏患者其出血表现差异显著但多数轻微,通常仅在外科手术或其他创伤后出现。因此患者可能在偶然情况下获得诊断,或是在晚年被诊断甚或终生都未能被发现。自发性软组织和关节出血不常见于FXI CD,但女性患者鼻衄、月经过多较为多见,偶尔亦可出现围产期出血。纤溶活性较高部位(如口腔、扁桃体、鼻腔和泌尿生殖道)的手术易导致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而身体其他部位的手术或创伤出血罕见。由于FXI可间接增强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的活性,从而抑制纤溶作用并稳定血凝块,因此患者出血更多地发生于纤溶活性较高的组织。 2、3
FXI活性<15-20%的患者为重型FXI缺乏症,而活性在20-65%之间被视为轻型或部分缺乏。然而,FXI缺乏症患者出血表现与因子活性之间的相关性很低。即使重度缺乏患者,在无诱发因素的情况下一般亦不会出血。
根据凝血因子水平对FXI CD进行分类。
患者出血表现可能受到凝血系统其他成分的影响,例如组织因子-FVIIa的反应和纤溶作用可能会分别对FXI活性的降低起到代偿或暴露作用。因此,FXI在止血过程中可能仅起到辅助作用,甚至在某些个体并不必需。不同的基因突变类型亦可能与临床表型的差异相关,例如杂合子患者亦可能存在出血倾向,特别是存在显性负效应时。由于FXI由肝细胞产生,肝功能异常的个体其FXI表达水平亦可能减低。1-3、9
1. Wheeler AP, Gailani D. Why factor XI deficiency is a clinical concern. Expert Rev Hematol 2016;9:629-37.
2. Duga S, Salomon O. Congenital factor XI deficiency: an update. Semin Thromb Hemost 2013;39:621-31.
3. Bolton-Maggs PH. Factor XI deficiency--resolving the enigma?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09:97-105.
4. Mohammed BM, Matafonov A, Ivanov I, et al. An update on factor XI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romb Res 2018;161:94-105.
5. Puy C, Rigg RA, McCarty OJ. The hemostatic role of factor XI. Thromb Res 2016;141 Suppl 2:S8-S11.
6. Emsley J, McEwan PA, Gailani D.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factor XI. Blood 2010;115:2569-77.
7. Duga S, Salomon O. Factor XI Deficiency. Semin Thromb Hemost 2009;35:416-25.
8. Smith SB, Gailani D. Update on the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of factor IX activation by factor XIa. Expert Rev Hematol 2008;1:87-98.
9. Peyvandi F, Palla R, Menegatti M, et al. Coagulation factor activity and clinical bleeding severity in rare bleeding disorders: results from the European Network of Rare Bleeding Disorders. J Thromb Haemost 2012;10:615-21.